网络红包隐藏了哪些法律问题?

#债权债务更新时间:2025-03-06 11:41:06 83人浏览
于业汶律师
于业汶律师
擅长:建筑工程、经济金融、房产纠纷
今年春节,抢、发红包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据相关部门统计,2016年春节期间,全国参与抢红包的达到4亿2千万人。就是说,全国总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强的人参与了发红包抢红包的活动,红包数字也达到了天文数字80亿个。如果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岁以下的儿童减去,差不多有50%的人参与了“发”和“抢”的活动。   作为法律人,经过思考和研究,对红包过程涉及的法律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1、 是否涉及行贿受贿?   微信中的红包活动,目前控制在每个红包不超过200元人民币,但对红包的个数和连续发放的次数则没有限制。如果在一个由干部组成的“群”中(假定群中有十个人),官小的向官大的发红包,每次每个红包200元,总共发50次,50次下来了,每个人抢得的红包理论上可达到10000元。虽然是娱乐活动,但由于是上下级关系,下级给上级发红包可能有个人目的,存在“权钱交易”的可能。则,收受10000元就可能构成受贿罪,而发红包的“小干部”,由于50次(每次2000元)总共发出了十万元,也可能构成行贿罪的。因此,纯属娱乐活动、金额较少、没有利害关系和其他目的的“红包活动”无可厚非,但数额大了,又可能存在“权钱交易”的,就可能触犯刑法。尤其是“定向红包”,更可能存在权钱交易的目的。   2、 是否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抢红包者的目的是娱乐,也有获利的动机。有些“抢手”上班后标榜自己春节期间收获如何之大,多的有千元,少的也有百元、数十元,当然有抢的,也有发的,抢得的也都可能发掉了。但也不排除有些“金蟾”们只进不出,将抢红包变成“赢利”活动,这里就存在个人所得的问题了。据报道,深圳一名男士在大年除夕日收取红包69478.31元,成为收红包排行榜第一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抢得的红包应归入个人“偶然所得”范围,这一所得如果达到一定数额就应纳税,其所得税率应是20%。因此,随着红包的越发盛行,税务部门会关注这一块“税源”,或者说税务部门如果与微信管理商相互配合,是会堵上这一税收漏洞的。   3、 沉淀资金及利息归谁所有?   按照现在的做法,抢红包必须有银行卡(必须是储蓄卡而非信用卡)绑定才能取钱发包或者存入卡中。如果没有绑定银行卡,只能抢,抢到后暂存在微信支付机构,要想发红包,只能用自己抢到的钱来发。就是说,绑定银行卡的,可以从卡中拿钱发红包,抢得的钱也可以存入卡中,没有绑定银行卡的,只能先抢一些钱存起来,然后根据抢得钱的多少决定发红包的数额。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绑定银行卡的,抢得的钱暂存在微信保管机构,这些钱无法取出来,只能用于发红包,如果长期不发或者忘记了该款的存在,这钱及其利息属于谁?二是绑定银行卡的,如果没有及时将抢得的钱存入卡中,这钱依然是保管机构账户里,这笔钱的本金和利息归谁所有?如果想转入自己的银行卡中也不是立即存入的,入账的周期可能有1-3天,这“途中”的利息归谁所有?对这些问题,很多法律人士已有明确解释,本人完全同意。   归纳起来讲,沉淀在保管机构的钱的所有权属于手机用户的,保管机构应当在一定期限内提醒用户并负责以一定方式返还,既不提醒也不返还的,是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沉淀资金产生的利息以及“途中”产生的利息所有权也是手机用户的,现在被保管机构非法占有,用户有权要求其与本金一并返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其所有权。同时从技术了层面进行设计,在沉淀资金达到一定时间即应自动三次提醒用户取回或者消费,用户既不取回也不使用的,作为“无主财产”收归国家所有。   4、 发红包只能绑定储蓄卡而不能绑定信用卡吗?   发红包的微友们可能发现,只能绑定储蓄卡才能进行红包存取,信用卡无法绑定。许多微友们对这一做法不以为然,认为信用卡的钱是自己的,怎么使用是个人的事,国家和微信管理机构无权干涉,即使透支了,只要按时偿还就行,何必人为设定障碍呢。许多人为了发红包还得另办一张储蓄卡,极不情愿。对这一问题我是这样看的:首先,信用卡是不能提现的,只能用于实体消费,如果允许信用卡绑定支付宝,再用于发红包,等于认可了通过发红包的方式提现。很多利用信用卡到POS机套现,提供套现服务(超过100万元以上)并收取手续费的都构成“非法经营罪”;其次,信用卡是可以透支的,用透支来提现发红包同样是禁止的。因此,相关微信管理机构也是研究了法律才作出相关禁止的。   红包活动涉及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如:抢红包是否构成赌博行为?绑定银行卡后信息泄露谁之责?只进不出者的行为性质?抢走“定向红包”的行为性质认定等,有赖于学界人士深入研究,得出正确的答案。   抢红包活动从2014年流行以来,一直为民众追捧,全国几乎陷入了“红包海洋”,说明这一事物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合理性。这是新生事物,涉及的法律问题需要专家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待理论上成熟后再制定相关规定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管理。只有未雨绸缪的前期研究,才能在后期的规制管理中游刃有余,这是所有制度出台前必经的程序。
咨询
包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包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仇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华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包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孙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刘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傅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仇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张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张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寿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张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孙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于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包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黄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孙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叶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卢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刁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仇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卢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党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刘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精选咨询律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