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监管意见将出台,专车不再是违法经营

#劳动纠纷更新时间:2025-03-06 11:41:06 12人浏览
于业汶律师
于业汶律师
擅长:建筑工程、经济金融、房产纠纷
酝酿已久的专车监管意见终于要来了。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互联网约租车(俗称专车)监管意见最快将于本月公布。我们尚不得而知,此番公布是正式施行,还是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但是,不管怎样,一路争议而来的“专车”终于有望合法化了。   据悉,该意见是由交通部联合多个部委出台文件,车辆、平台公司需要获得道路经营许可证,车辆还需要获得营运证;意见对于营运车辆的属性没有要求,但是私家车要营运的话需要把车辆属性变更为营运车辆;网约车司机需要获得上岗证;要实行差异化服务,网约车运价要高于出租车定价的50%。   概括而言,专车监管意见明确了四大监管要点:平台资质、私车禁入、差异定价及司机管理。   显然,这四大监管要点的明确将有效解决平台、司机、车辆及收费等备受质疑的专车运营中的法律问题,促进专车走向正规化、合法化。   首先,平台实行资质管理。此前,类似滴滴、优步(Uber)这样的专车运营平台的法律地位属于模糊地带。滴滴、优步(Uber)自身会倾向认为自己提供的“居间服务”,帮助乘客与司机撮合达成交易。而这种定位的好处在于,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滴滴们的平台法律责任。   但这种“居间服务”的坏处在于,把所有的运营风险全部转嫁给司机和乘客身上,如果没有出现意外,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和谐”,但是,一旦出了意外,动态平衡就会打破,更重要的是,利益受损方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比如,在“专车司机挨罚告滴滴讨赔偿1万”一案中,专车司机王先生在使用“滴滴打车”软件从事出租车运营过程中被交通执法总队行政处罚罚款1万元,为此他将“滴滴打车”经营方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赔偿罚款1万元,并退还在使用软件过程中交纳的管理费用。   由于司机与平台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使得类似司机遭受行政处罚后,滴滴是否承担责任变得比较模糊。如果平台与司机间属于“居间”关系,那么,这种处罚司机应该责任自负。但问题的关键是,滴滴作为平台向司机收取了一定的管理费用,认证司机从滴滴平台接单后,双方之间是否形成临时劳务或雇佣关系,则成为滴滴是否应该承担司机损失的关键所在。   按照制定中的专车监管意见,平台需要取得“道路经营许可证”,则明确了运输服务实际上是平台提供,司机与平台之间建立的是劳务关系,专车司机在接单后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由平台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私家车不得用于专车。关于私家车进入专车服务领域,从始至终监管部门从未松口。今年两会期间,交通部长曾公开表示“私家车永远不能当专车”一度引发广泛关注。   随后,包括各地政府均有类似“私家车禁止进入专车市场”的表态。事实上,之所以要求“私家车禁作专车”,是因为这是法规底线所在。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的,需要企业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且投入运输的车辆需要取得“车辆营运证”。   显然,在行政法规未修改或全国人大未新立法前,这就是政策底线所在,突破底线的运营都是违规的。   如今,专车监管意见明确私家车要营运的话,需要把车辆属性变更为营运车辆,相当于此政策要求在专车管理领域的落实。   此点要求更重要的是,对乘客利益保障意义重大。按照滴滴、优步(Uber)现行的做法,不论是专车,还是顺风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由于司机买的私家车责任险,乘客遭受的损失保险不予理赔,需要司机自担其责。   比如,有媒体报道称,开滴滴顺风车的过程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发生追尾事故,本车与前车的车辆修理费、乘客医院检查费等损失共计4.6万多元。随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并询问车主与乘客的关系,车主表示其为朋友关系,而乘客表示他是用滴滴叫的顺风车。随后,保险公司表示,初步确认该车主当时在进行滴滴顺风车业务,并判定其为非法营运,拒绝理赔。   而一旦专车等车辆的属性明确为营运车辆,那么,其购买的责任险就可以更换为营运车辆责任险,这样乘客的损失就无需司机自行负担了。   其三,差异定价给平台留出盈利空间。此外,专车差异定价可有效区隔出租车及专车服务,给乘客提供差异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差异定价其实也给滴滴、优步(Uber)等收费提供了合理空间。   目前,滴滴等平台已经通过“动态加价”来测试乘客接受程度,未来政策明确后,滴滴、优步(Uber)可视情况加大补贴力度,分流乘客出行需求。   更重要的是,此前滴滴曾被政府多次“约谈”,从地方政府到国务院有关部委。参与约谈的主管部门,从交通委相关部门一度升格至北京市发改委、工商局、国税局、通信管理局、网信办等八部门。   而其中约谈重点包括:组织私家车、租赁车从事客运服务的行为,涉嫌违法组织客运经营、逃漏税、违规发送商业性短信息(垃圾短信)和发布广告等。   而一旦允许差异定价,滴滴、优步(Uber)违法经营问题就会得以破解。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专车监管从“市场自治”走向“政府监管”,必然会增加很多要求,反馈到乘客层面,可能会再次出现“打车难”问题,乘客出行体验可能会有一定程度下降。   而这或许也是类似滴滴把业务重心从“出租车、专车”拓展至“班车、巴士”,通过提供差异化出行服务,解决专车门槛提高后用户可能流失的问题。
咨询
包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包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仇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华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包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孙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刘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傅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仇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张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张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寿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张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孙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于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包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周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黄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孙律师5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叶律师3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卢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刁律师1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仇律师4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卢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党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刘律师2分钟前回复了咨询
精选咨询律师排行榜